教练分享 | 我的一生体验:接纳会让我们停滞不前吗?


续前篇教练学习感悟“自我觉察的力量”后,开始了3.0阶段的实践。

三阶课程中提到了“我的一生”这个工具,作为项目教练的起点。这个工具在过去、现在和将来探索客户每一个时间阶段最在乎、最印象深刻的事件(们)。


在客户描述的过程中,通过教练提问来回顾情绪、感受、背后的假设,并为各个阶段命名,可以帮助客户聚焦TA当下最想改变的事情,最终走向行动。


在我看来,它是一个综合了很多教练工具模型如GROWzoom inzoom out、冰山模型、时间线等,很考验教练能力,用好了有奇效的工具。为了更好地体会客户做“我的一生”的感受,在为我的客户提供这个服务之前,我预约了同学来帮助我体验。

完成前面的铺垫和安顿后,我进入了0-10岁阶段。


这个阶段我回想起很多,细节就不再赘诉,整理为关键事件和假设后大致如下:




这个阶段我有一股特别强烈的去发现去尝试的意愿,想离开出生的地方去看外面的世界。


我命名它为追寻更好自己的少年。


而彼时,何为“更好”,什么时候才到达我认可的“足够好”从未思考过,也成为我日后阶段的课题。

这两个阶段的回顾和梳理,让我看到我的部分性格特质来自离开父母外地求学前父母给我打造的一个让我感受到浓浓的爱的环境。这份爱是我的底气、我的动力,也成了我的羁绊。


在工作前几年,我将自己的需求放到最后,对家人处于一个非常明显的拯救者位置,旁人提醒也不自知,而且因为拯救者的位置而僭越了父母的边界,成为了迫害者。


幸好已经彻底走了出来。

同时,年少的我感觉我获得的友谊、爱有一个条件,就是我需要足够优秀,害怕让人失望。


对外界的探索和学习,一方面来自我天性中强烈的好奇,一方面似乎也来自于“恐惧”。我担心原地止步会让我平庸,也会失去爱,而自我接纳在我的词典里曾经等同于止步不前,似乎我接受了我的弱点、负面情绪我就会满足现状再不动弹。

试问我自己,发生问题的时候不攻击我自己会解决不了问题吗?攻击自己有助于解决问题吗?


压抑自己的情绪,情绪真的会消失吗?


与其骂自己为什么我没有某种能力,是不是开启学习的旅程会更有效?


否定自己的时候是不是太绝对了,真的没有任何时刻展现优秀的一面吗?


别人的评价真的那么准确吗,最了解我自己的人不是我自己?


质问自己“为什么压力大的时候想逃?”是不是不如说“真棒,想逃你竟然并没有逃”更强?内心觉得自己很棒,我真的会成为那个躺平的人不愿再动弹吗?


我爱的人们,都是完美的吗?若他们不完美我也爱他们,为何我要完美才能获得爱呢?


苛责的力量真的可以大过爱吗?


我是为了谁,为了什么在过这一生呢?

我的答案日益明晰了,你呢?



*作者:RONG



阅读 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