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普拉提】学员分享 ——哲学思考,发现生命的绝美




《孔子家语》中有一个故事。


孔子有一天在路上碰见子路,子路是个行侠仗义的年轻人,书上形容他:头上插着公鸡毛,身上披着野猪皮,身佩利剑,侠肝义胆。


孔子很欣赏子路,问:“为什么不来跟我学习?”


子路回答:“南山有竹,生下来就很挺直,砍下来当剑,可以射穿犀牛皮。”他认为自己天资卓越,无需学习。


孔子便对子路说:“若在竹子的前面装上箭头,后面插上羽毛,不是可以射得更深吗?”


子路受到启发,拜师孔子。


对于思考这件事情我原先的想法是与子路一样的:



  • 谁不会思考?
  • 人不是天生会思考吗?
  • 思考不是每天都在我身上发生的吗?
  • 难道我满脑子的想法不是思考的产物吗?


来到了《思考普拉提》的课堂,我才发现自己还真不会思考,只是挺爱胡思乱想的。我的思考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海绵式地吸收符合自己价值观的观点,对自己固守的价值和信念从不怀疑等等,简而言之,我缺乏理性思考。


经过三个模块的思考学习,我的思考之箭装上了箭头,插上了羽毛。我用理性的思考之箭射穿了我为自己构建的思想洞穴,从此我的世界变得开阔起来。


《思考普拉提》的课堂是轻松愉快的,同学们各抒己见,接受老师的诘问,引发思考。这里没有课堂笔记,没有死记硬背的概念,没有僵化的教条。


当然,我指的轻松愉快是课堂上,课下的作业可并不轻松,经常抓耳挠腮地不知道怎么写作业。愉快的感觉是在千锤百炼,作业变成习惯后才能显现。坚持下来后就能看出自己的主动性、意志力、耐心、接纳度都在加强。


思考的魅力在于沉浸其中,将大脑从我们的经历,价值观,教育背景,文化习俗中松绑,让她变得轻盈灵敏起来。




《思考普拉提》分三个模块,深度是层层递进,但是内容又相对独立


模块一前三周是练习预设。一个人说出一句话,想表达的并不仅仅是字面意思,它可能是这个人特定思想的冰山一角,通过练习预设,可以尝试做出一些严谨的假设,从而能更准确地理解言说者想表达的内容。


后三周练习论证,论证是用理由去支持某些观点的过程,它要遵循逻辑的合理性。学习了论证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现象,人们普遍热爱抛出观点,但是没有任何理由支持。“因为它本来就是这样的,所以就应该是那样哒!或者就是某某伟人,某某专家就是这么说哒!”现在回看自己以往也是喜欢想当然的。


经过模块一的学习后,发现跟人沟通的效率提高了,也不会被满天飞的标题党文章糊弄了。在课堂上跟老师和同学们深入探讨“自由”,“孤独”,“勇气”,“命运”,“责任”这些人生哲学的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去解读和思考,然后惊喜地发现自己竟然生出很多勇气来,清练扫了长期盘踞的担忧和胡思乱想,停止了与内心混乱无序的各种斗争。终于,焦虑的灵魂在日常生活的琐碎中安定下来。


模块二前三周学习概念化。概念来自拉丁语“concipere”,它由 con组成, con的意思是“一起”, “cipere”的意思是“合”,换句话说概念的主要功能是“合在一起”。


德国哲学家弗雷格认为概念是独立于心灵而在的,也就是说概念依赖于理性和客观,并可以为所有人共同理解。学习概念化是有挑战的,它训练的是理性思维,抽象思维以及对词语的精准理解。学习后的好处就是会具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直击事物的本质。


概念化的作业对自己是个挑战,每天呲牙咧嘴地赶作业,作业反馈则经常全军覆没,还真有些沮丧。不过在这个过程发现了自己的心理状态,在意对错,“对不对”,“好不好”对自己来说很重要,却忽视了思考的过程。摆脱几十年养成的习惯可不容易,但是改变还是悄无声息地发生了。


后三周的诠释就没有那么困难。当我们读一篇文章时,找到核心概念,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概念描述出来吗?诠释是考察这样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训练,理解能力,预设,概念化,论证,这些武器全要用上。诠释是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客观理性的分析,很容易呈现人的思维惯性和语言表达偏好。不断练习后会呈现文字“刚刚好”的优雅与力量。


模块二中除了老师推荐的必读书以外,还会分享文章,音乐,电影等课外资料让同学们体会不同领域的哲学思考。同时,增加了两两组队的同学哲学对话,课堂上的声音突然一对一地交流起来,一起探讨某个哲学命题,或者发表一些人生感悟,专注又愉快。


模块二对我来说可是活学活用呀,因为正值上海抗疫封控期间,每天各路相关文章铺天盖地地砸过来,正好用上概念化和诠释,使自己与负面信息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免受了很多情绪干扰。


模块三是最有意思的,体验到思考带来的活力和真正乐趣。


三周是问题化,刚开时简直就是黑屋中抓黑猫,根本没有方向。问题化是对一个陈述提问,表明其有局限性,从而调整修正原陈述。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练习抓捕陈述中的核心概念,一击即中,动摇陈述者的固若金汤思维范式或习以为常的理念,这是检视假设的好方法。


练习就像一面镜子,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思考杂质。直到走到问题化时,才发现思辨开始发生,有了去检验自己假设的意识。追问和怀疑也发生了,开始检视自己曾经信以为真的信念和价值并进行重新估定。


提问就太有趣了,以为每个人天生就会提问,却发现是多数提问是因为八卦心态:想知道为什么?是什么?有什么?然而,一个好问题就像一束光,用思考牵引着人走出黑屋子。提问显示了思考的活力,可以清晰地体会到思想像泉眼处的水一样突突地冒出来。


模块三中增加的建设性辩论是一个很有趣的环节,刚开始同学们都对辩论有抵触心理,目的性很强,想赢嘛!直到品嫙老师带领大家做了一次哲学咨询,才发现了对话的迷人。这样的对话可能并不是解决实际问题,但是这是一个思辨的过程:聆听-思考-提问-思考-回应-聆听......理性而又专注的批判性思维,能用美来形容。


贯穿三个模块的哲学沉思一直是我很喜欢的。哲学是爱好智慧,每天跟一位哲学家进行对话,这种跨越时空的连接可能让自己离智慧近一些。


爱默生说:每每聆听圣人之声便会经历一次一种奇异的似曾相识。有时的确会有这样的感觉,用心聆听圣贤的声音才能领会圣贤之意,也许就在这样日复一日的领悟中我们心中才会开出智慧之花。


我们可以相信人天生爱好智慧,因此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潜在的哲学家,我们正在追寻的人生智慧就是如何安顿好自己的心灵。从哲学的角度去思考人生,会发现我们的生命是绝美的。跟随《思考普拉提》来一次思考冒险,来一次哲思之旅吧!


作者:赵英鹰



阅读 1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