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十二个视角观自己观众生,从戏剧走向智慧



作者:陈林



通过戏剧三角形工具,我们可以很好的觉察自己在日常生活里出现的沟通中扮演的角色,从而走出困境。详见:《教练分享 | 原来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戏精”》)


最近在阅读卡普曼博士的《人间无游戏》,发现原来除了戏剧三角形,卡普曼还有很多其它模型都非常有意思,特别是共情三角形虽然这些模型都在戏剧三角形的基础上衍生出来,并没有戏剧三角形出名,可是同样对构建我们的自我意识、关系意识具有非凡的意义。


卡普曼的戏剧三角形更多的专注于三角形的消极面,可是事实上,当我们不仅能通过消极面去觉察我们自己,我们还可以为每个角色找到它的积极意图。


这些积极的可能性将会与我们自己、他人达成更好的共情与理解,卡普曼博士把这个三角形称为“OK共情三角形”。



共情三角形的三个角色还是“迫害者(P)”、“拯救者(R)”、“受害者(V)”,但是每个角色都有10%的积极意图。


这个10%就像被稀释的溶液,在混合了所有的意图中存在10%是积极正面的,拥有对10%的相信是很重要的,它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与自己和他人产生共情和理解。


举个例子吧。


比如,家庭里有一个淘气的孩子,他经常被当作迫害者,父母是受害者。


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其实在通过牺牲自己的行为(V+),让家庭关注点从其他问题转移到了他身上,因此他是家庭稳定的拯救者R+)。他只是通过扮演迫害者的角色,让大家注意到了问题的根源(P+)


同时,通过这个案例,我们也看到,任何一个戏剧三角形的发生,固然是游戏里的双方被安排在了不同的角色,可是微观层面,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剧本,这何尝不是在自己的剧本里面演绎了所有角色呢?


因此,使用共情三角形逃离戏剧,就要不断地问我们自己:


他人同时扮演的三个角色是什么?我扮演的三个角色是什么各有什么意图?



戏剧可能同时发生在两个层面:社交层面个人层面


假设在一个团队中,有一位员工经常在会议中挑刺刁难同事的意见,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典型的迫害者。然而,通过深入了解他的背景和动机,你发现他其实是想要提升团队的工作效率,因此会对同事的想法提出挑战,希望能找到最优解决方案。


他的积极意图是为了团队的成功而努力(P+),他的消极意图则是缺乏信心,需要通过挑战别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P-)。同时,他也是一个拯救者,他愿意为团队分担责任并提出改进意见(R+),甚至忽略了其他人的感受而越界(R-)


个人心理层面,我们可以大胆猜测:


  • 这位员工是个从小就被教导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他希望自己凡事都能精益求精(内在的P+)


  • 他很坚决的对自己承诺:干到满意为止(内在的P-)


  • 他经常失眠害怕做不到被指责被嘲笑(内在的V-),有时候会让自己独自待着让自己放松,得以喘息(内在的V+)


  • 他无法承认自己的能力不足(内在的R-),要找到所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内在的R+)


因此,每当面临团队合作时这个内在剧本便被激活,并加以扭曲形成与同事之间的游戏。


了解了他的角色和动机,我们便可以更好地与他沟通,理解他的行为,并协助他找到更加有效的表达方式,让他的积极意图得以体现,并且为团队带来更好的效益。



所以说,戏剧并不只是在社交层面上存在,也可以在个人层面上存在。


每个角色都有积极和消极的意图,我们通过觉察这些意图,就可以获得12个不同的视角,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而拥有了12个视角的人将是多么智慧的存在。


接下来,还有几个我想到的问题与大家探讨:


Q:如何避免进入戏剧三角?


在与人交流中,通过倾听、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要、尊重他人的真实感受和需要,而非臆测,予以合作解决问题,减少冲突和矛盾。这样的沟通方式又被称为《非暴力沟通》。


Q:如何觉察到我们在戏剧里面


能很好触发我们觉察的直接体验是:你感受到自己在受害者的角上了


哪怕你现在正处于一个愤怒的迫害者地位,也可以回忆一下是在哪个微小的时刻,勾住了内心的受害者,从而让愤怒显化去保护脆弱,让它不被看见?无论你现在处于三角形什么位置,脆弱都会存在的,只是是否被显化出来。


逃出此刻的戏剧,最好的方式就是从你的当前站位出发,好好审视一下自己有可能在其它点位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并且积极动机是什么?说出来,让别人知道。


Q:如何相信别人是拥有积极意图的?


可能不是如何相信,而是如何愿意承认每个人都对自己的行为拥有积极意图。


在我们受到伤害的那个时刻,我们是很难去相信别人有可能也是一个“受害者”,或者人家这么做是在“帮助我”。它与“阿Q精神”的区别在于:


阿Q精神是在逃避现实和自我欺骗(R-),你OK我不OK或者我OK你不OK,而共情是为了回归现实,达成尊重与理解,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交流方式(R+),你OK我也OK


Q:我们的觉察需要多深才算足够深?


其实不重要,如果我们的目标不是作为一个哲学家或者思想者,只要此刻的觉察能帮你走出当前的痛苦、困扰,重新理解了自己就足够了。不够的话,下次再说。






阅读 1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