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分钟的教练式对话,就能改变一个人的状态或想法,凭什么?



作者:杨茜茜



明明都是两个人的聊天,为什么教练对话会让自己产生觉察、给人带来能量,而日常对话就不能,还可能让自己越聊越“心累”?


日常朋友对话与教练式对话的差别


1、朋友对话



  • 指 责 型



A:今天事情好多呀,我都不知道该先干什么了,好烦!


B1:谁上班不都这样么,脚打后脑勺的,怎么就你这么多抱怨。


A1:行吧......那我不跟你抱怨了,像别人一样去干活了~


(堵心加倍,对话结束)




  • 牢 骚 型



A:今天事情好多呀,我都不知道该先干什么了,好烦!


B2:哎呀!我也是,我跟你说,今天我有1~2~3~4~5~6~件事情,想想都头疼!


A2:(明明是我来诉苦的,怎么ta比我还苦?)是吧,大家都好辛苦啊~


B2:对啊,这么多事,他们还一个劲催我。嘿!越催我越不干!


A2:(那你到底是急还是不急?)哈哈,那我可不敢,本打工人还是赶紧一件事一件事的干吧~


(情绪毫无缓解,对话结束)




  • 友 善 型



A:今天事情好多呀,我都不知道该先干什么了,好烦!


B3:有什么我可以帮你的么?


A3:嗨…咱俩也不是一个行业的,帮不上啥忙~


B3:把比较基础的给我呢,或许我可以帮你节省点时间~


A3:谢谢亲,也不太好拆出来基础的,哎,我慢慢干吧……


(感到慰藉,但未解决问题,对话结束)


2、教练式对话


A:今天事情好多呀,我都不知道该先干什么了,好烦!


C:我看到,你有了烦的情绪,可以具体说说是什么让你烦么?

A:事情太多了,又好像都很着急。我做这件事的时候,还得想着其他那几件事。什么也做不踏实,也保证不了质量。


C:那你今天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


A:啊?要解决什么?我也没想好。


C:我举几个例子,不过也不限于这些,具体看你的需要。比如说,你是想“让自己不再那么烦”、“找到更好的协调一堆事情的方法”、“知道自己为什么烦”~


A:我想一下……(思考中)我想找到“让我烦的原因”,这样以后或许我就能比较好的应对自己的情绪了。毕竟,工作经常都是这么忙碌的,总不能老让自己烦着,还是要积极一些。


C:好的。再多说说你的“烦”吧,提到这个情绪,你脑子里有什么画面?


A:压得我喘不过气,像是客户、领导拿着个鞭子在旁边,我一停下来就会抽我、指责我。我得让他们都满意,但是我的时间、精力不够用,我觉得我的能力也达不到。哎,一到这个时候,我就觉得自己真是弱爆了。


C:我想分享一下我的观察:其实他们不会真的抽你,但他们的要求、评判可能会给你被抽的想象。对于我的这个观察,你怎么看?


A:是的。其实我也知道那些不会发生。但莫名其妙的就这么去想了~


C:之前,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这种想法?


A:我小时候,几岁的时候~那时候我经常……(此处省略做错事被家长呵斥的N个场景)


C:那么现在,你想对当下这个回到小时候的自己说什么


A:我想抱抱ta,然后跟ta说,你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不用缩起来保护自己。你现在是有能力、有方法来应对别人的要求的。你之前已经很好的处理了很多困难的事情~~


C:那现在,这个“烦”的情绪怎么样了


A:可能也不完全是烦,好像更多的是害怕,是恐惧。不过,这个情绪已经弱了很多。因为我知道这个情绪是怎么出现的了,我不再担心它的出现了。谢谢你,我可以比较平静、比较积极地去面对这些工作了。


(情绪被接纳,对话暂告一段落)


*注:以上内容,是作者根据个人生活和教练对话中的经验,所设计出的对话,属于不脱离现实的剧本。



教练式对话中应用的教练技巧


在上面的对话中,教练(至少)应用了下述的理论/技术/模型,来陪伴客户产生觉察:“认知三角形”、“ZOOM IN”、“PAC模型”。



  • 什么是认知三角形?



“认知三角形”认为:我们的情绪和行为不是由外界事物导致的,而是源于我们对外界事物的认知。


即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或评价),会导致相应的情绪和行为的产生,而这些情绪和行为又会强化这个认知。


情绪和行为之间,也会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



  • 什么是ZOOM IN ?



ZOOM IN是摄像技术用语,指变化拍照设备的焦距,使物体放大,将景物推近。



  • 什么是PAC模型?



PAC模型源自自我状态理论。自我状态理论是一种思想与感觉一致的内在系统,藉由一套相对应的行为呈现于外。PAC,即Parent(父母状态)、Adult(成人)和Child(儿童状态)的缩写,描述了一个人的三种状态。


健康的人格结构,拥有这三种自我状态,能够做到成人自我与父母、儿童状态区分开,界限清晰且可灵活切换。


具体来说:

01、父母状态



由于我们每个人成长过程中身边都会有父母或如父母般的成人,我们会下意识的模仿他们的感觉、思维、行为模式。比如,我们会有是非对错的判断,会有自己的原则、价值观,标准等等。


父母状态分两种,一种是“养育型父母”,体现为“照顾、关心、关怀、呵护”的感觉。一种是“控制型父母”,通常在沟通中会体现为“你应该、你必须、你怎么能不如何”。

02、儿童状态



我们像儿时般感觉、思考、行动。儿童状态也分两种,一种是“适应性儿童”,比如,我们害怕权威、批评,我们想逃跑,想防御自己;我们在乎,讨好别人,等等。
另一种是“自由型儿童”,我们可以爱、恨、可以喜乐天真,任性的发展自己的天性。

03、成人状态



每个脑部功能良好的人,都具备应付显示问题的潜能。在成人状态下,我们能够用感觉和思想了解现实,并以平衡自然的方式做出反应。



教练式对话如何起效


如前所言,情绪、行为、信念三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想要改变情绪,需要在信念上做出调整。


然而,信念的改变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比如,拿出“放大镜”观察与情绪相随的信念;再试着,回到小时候,看看是什么导致了这组情绪和信念的产生。


只有知晓“信念”是什么,有意愿改变“信念”,情绪才能够得到接纳,行为才可能做出改变。


以上,只是教练式对话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体现。教练的理论、技术、模型、工具有很多,重要的是知道如何在对话中打开适配的那个。


遇到困扰时,个体往往会受到自身思维习惯、价值观和潜在信念的影响,不容易转换视角观察自己。若有一个专业的教练“在身边”,就可以陪伴我们摆脱困扰。




阅读 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