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分享 | “慢觉止”,而后能精进——正念工作坊课程学习心得



我们生活在各种“进”中,不停地学习、不停地努力、不停地调整,想让自己更好一点。有进取心,没什么不好。我自己也是个典型的“求进”分子,爱学习,并且乐于行动。不过我也经常在反思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进”?如何能从“进”走向“精进”?

一个多月以前,我报名参加了Teresa老师的6周正念工作坊,当时也没想着要学到什么,仅仅是习惯性地跟随自己的flow,遇见的时候恰好跟自己的心情契合,就顺应了。


Teresa老师有言在先,这个课程只做直播,不录屏不回放,能遵守约定的同学才报。也许是这个外力,对于随性的我来说,恰也成为一种正面约束,六周课程我没有缺席,认真参与其中。


此刻,站在工作坊课程结束的节点,我好像对如何精进,找到了一些感觉。在此,我把它用文字掰开,用逻辑碾碎,用感念分享。


>>> 什么是“进”?


分享之前,我想起前几天在朋友圈里看到的一张图,不知道大家看到了什么,我当时一眼就看到了三种不同的精进路线图:


  • 越是底端(穷人)的精进,越停留在术的层面(技能),停留在有形的层面(资料、储存),停留在有限的层面(懂了)


  • 越是顶端(富人)的精进,越是趋于道的层面(持续付出),趋于无形的层面(冒险精神),趋于无限的层面(眼界开阔、宽广格局、无限逆商)




这张图让我震撼,我觉得它很准。


因为对照起来,我自己走的精进路线就是中产级,重视研究,爱钻研,也有一定的经验,生活工作各方面虽也追求突破,但更多是在稳定的结构里,所以自己的收入水平也就只是个中产水平,一点也不冤啊!


嗯,不喊冤。与此同时,我默默地调整了我的精进路线,向着富人层挺进。有愿意同行的小伙伴吗?


▶▷ 如何“精进”?

我一直相信,随缘来的,都是最好的安排。就如是,我在这一个月里,遇到了这张图(启发我思考精进线路),也遇到了Teresa老师的正念工作坊(为我的精进思线路设计,带来答案)


先来说一下,什么是“正念”。


“正念(Mindfulness)是指,有意识地不加评判地,留心当下此刻而升起的觉察,藉以了解自己,培育智慧与慈爱。”——正念减压的创始人卡巴金教授(Jon KabatZinn,2014)


所以,如何精进?


答案是:“慢”、“觉”、“止”通过正念练习,培养自己的放慢力、觉知力、停止力。




>>> 慢,放慢的能力


慢下来,留出定神思考的缝隙,达到心脑合一,智慧自现。


放慢,对于一个长期在“求快”模式中频频拿到成果的我来说,挺难的。学习教练以前,“慢”这个词,在我的字典里,天然地就与“慢吞吞”、“能力迟缓”、“拖拖拉拉”、“不积极”“懒散倦怠”这些负面的词在一起,觉得慢就是一种消极应对。


在正念课上,对“慢”的直接体验来自课上Teresa老师带我们做的吃葡萄干那堂课的“折磨”:


  • 把几个葡萄干放在你手中,就好像你从来没有见过和它类似的东西一样。集中注意力看这个物体,仔细观察它,探索它的每一个部分,如同你以前从未见过它一样。用你的手转动它,并注意它是什么颜色。

  • 注意它的表面是否有褶皱,再看看它的表面什么地方颜色较浅,什么地方颜色深暗。

  • 接下来,探索它的质感,感觉一下它的柔软度、硬度、粗糙度和平滑度

  • 把这个物体放在你的鼻子下面,仔细地闻它的气味。

  • 把这个物体放到耳边,挤压它,转动它,听一下是否有声音传出来…

  • 把物体缓缓地放入嘴里,舌头上,不要咬它,只去仔细体会这个物体在你嘴里的感觉…

  • 当你准备吞咽的时候,有意识地注意吞咽这个动作,然后看一下你是否注意到吞咽葡萄干的感觉。去感觉它滑入到你的喉咙,进入你的食道,再进入胃里。


我的妈呀,我从没有这么认真地对待过一粒葡萄干,这种放慢的节奏,让我想到了《疯狂动物城》里的闪电树懒。嗯,你懂得,看他慢吞吞的动作,有种不耐烦的烦躁感。




这节课里有好几次吃葡萄干的练习,开始的时候,我满脑子都是为啥要练习这个呢?老师的目的是什么?


当我看到了自己的排斥、烦躁、不解,脑子惯性地飞转时,我尝试用老师教的方法照猫画虎地去做——“看到自己升起的这些杂念和情绪,不加评判地把它们轻轻抱到一遍,用呼吸把自己的心轻轻带回来”,对自己说“慢一点,专心跟着老师享受这粒葡萄干吧”,慢慢地,我还真得安静下来了。


我跟着老师的引导语踏上了一段陌生而新鲜的旅程,有意思的是,当我悦纳了这种慢时,感觉整个人放松了,安定了。


练习结束时,感觉自己思路更清晰了,很高效地梳理清楚了一段时间里正在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经由正念,我对“慢”有了新的理解:慢下来,其实是让我们在无意识的惯性中,强制留出空隙,让躁动的心安放回自己身上的过程。


慢下来,我感受到自己回归充盈自在的状态,感觉到了有序的安宁感,和心口敞亮、能量提升的感觉。怪不得俗话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确实是,慢不是停下来,而是奋斗的另一种姿态。佛曰“静生定,定生慧,慧至从容”。


而正念,就是让我们通过放慢的练习,培养内在深处生长智慧的能力。我Get到了,所以我在生活中也会做一些放慢的练习,比如:


  • 说话的时候放慢一些语速,会让思路更清晰,表达更有逻辑,同时还也会减少因情绪说出一些伤人话的机会;


  • 吃饭的时候,放慢速度,可以品尝出饭菜食材的味道,有一种幸福的感觉;


  • 做教练约谈的时候,放慢一点速度,可以给客户创造更安全和信赖的场域。




>>> 觉,觉知力


培养敏锐、精准的觉知力,抵达“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状态。


我们总是在各种目标中穿梭,急匆匆赶路。当加班成为日常,业绩成为目标,行为成为惯性,这个状态很像一辆一直在飞速行驶的汽车,它的油门一次次被踩下,惯性模式在重复动作中得以快速成型。


开车的人已经忘记了为什么要出发,只是为了快而快,紧盯目标的同时,视野变得狭小,看不见周围的屏障与危险;身体变得紧绷,呼吸变得短促,情绪变得易怒,这个过程里,开车的人成功地变身为“空心人”。


这就是大部分忙碌人的常态,从起点站出发时,手握方向盘,定力十足,能量满满,对目标充满展望,对未来充满期待,然而却在努力进取的过程中,任由油门的惯性力量驱动向前,对外部环境失去了感知力和分析力,把一辆好好的车,硬生生开成了一辆失控的车。


好了,这么低能量的话,不说了,再说就没朋友了。我们谁都不愿意成为这样,那怎么破局?


回来看本质,这一切的失控,其实根源都是因为我们丧失了“觉知力”,没看清自己的状况(我正在做什么,我的身体和内在正在发生着什么)没看清路况(周围正在发生什么变化)也没看清大方向(我的生命意图是什么)


正念,通过大量对呼吸和身体的精准觉知练习,提升我们敏锐、细腻而精准的生命觉知力,让我们可以敏锐地觉知自己当下的处境,包括我们的物理处境(内部-身体感受;外部-各种环境)和精神处境(真实意图、情绪感受)


我觉得这是一种可以应时而动的能力,是靠一种主动的、稳定的力量,把自己从无意识中、惯性中抽离出来做选择的能力。


每次上课伊始,Teresa老师都会带我们先做十几分钟的静观呼吸:


“注意你的呼吸,别无其他,仅仅是去注意每一口气息进出时的感觉,它并不意味着你应该‘使劲’或强力去呼吸,或试图让它变得更深,或改变它的节律。只是观察就好,不要试图去控制它。”

从练习感知呼吸开始,把注意力从向外到向内,收回到自己身上来。老师还带我们做了吃葡萄干的经典正念练习,做扫描身体的练习,做正念行动和伸展的练习,每次老师都会边做边引导我们感受此刻身体的感受是怎样的、情绪的感受是怎样的,感受到此刻自己内心有什么念头在冒出来。


在练习和小组分享的过程中,我从没有感觉,到慢慢找到感觉,这个过程很有意思,好像是开启了一扇新的智慧之门,我好像有点摸到“觉知力”的门把手了。


如果用爬山做个隐喻的话,那我们原来努力的方式是顺着阶梯去爬山,而正念的感觉,就像是坐了空中缆车去爬山,路径是完全不同的,我有一种新的体悟触感。




>>> 止,知道在什么地方停下来的能力


在“止”与“不止”之间,是成大事者与平庸者的分界线。


在六周的练习中,我的脑子经常像一只调皮的猴子,时不时升腾起“老师为什么带我们做这个奇怪的练习?”“这对我有什么帮助呢?”等等的想法。


但是,我还是个“乖宝宝”,虽然心不在了,但还是会装模做样地闭着眼睛(有时也会睁开眼偷偷看下其他人在做什么),然后就会听到Teresa老师的引导词:


“留意此时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想法,不管这些想法是喜欢的,还是讨厌的,都只是在旁边静静地看到就好,看到就放下,用呼吸把自己轻轻地带回来”。

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一种接纳的爱,更感受到了一种“停下来”的提示。我想到了大名鼎鼎的《止学》,“人生而有欲”,但贵在“知止”。所以我把正念的练习,也理解为是一种
“止”的修炼

“止”,停止,切断。“止”与欲望相关,切断欲望,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学习自知、自觉、自愿地切断欲望,不仅能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来,并且能心到手到。


课上,Teresa老师带我们不断生长这种温柔的、自觉的“止”的力量。


不断观呼吸,不断看到念头升起,让自己有意识地看见、放下,不参与。从总是被念头带走并且沉浸其中,很久才记得要回来呼吸,到这个游走的时间一点点缩短,到可以慢慢看见念头生起,无论好坏都不参与其中,起了心,却能放下这个念。


看到欲望,再轻轻地放下欲望。借助呼吸带回来的那一刻,就是“止”的意识和能力的训练。


《道德经》里讲“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当我们可以放下自己内在的欲望(香车、美女、金钱、权力等等),人才会智慧灵动,看问题也看得更清楚,如果总是被这些欲望左右,看待问题就会片面而有限(徼,是边界的意思)




▶▷ “止”,也是改变的起点。


关于“止”的体验,我还想到前几年参加过的一个参与式剧场体验活动,老师给我们一个场景命题,让大家两三人一组,分组表演这个场景,然后选择一组,让他们来演一遍,其他人做观众(这里的“观众”和我们理解的“观众”是不同的,观众是要参与的)


表演者先演一遍,观众可以先熟悉剧情,然后表演者再重演。在第二遍表演中,观众仔细观察每个细节,并留意到自己有新处理方式的那个当下,可以大声喊“Stop”叫停表演,同时上台替换其中一个角色,继续演出你的应对策略。


我记得当时表演的是一位女大学生怀孕了,在家和爸爸发生激烈对话的一个场景,当时表演中爸爸气得大发雷霆,然后有位观众喊停,继续演爸爸,换了一种沟通策略,就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沟通结果。


随着不断的“Stop”,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收获了深刻的多元策略。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整个场域就是一种正念的场域,观众专注其中,保持警觉和清醒,应时而动,生动共创出多种策略呈现。我也曾用这样的方式帮助公司里不同业务部门做过团队沟通的参与式剧场工作坊,效果也非常好。


回到教练的过程中,这种“止”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需要客户回嚼学习的地方,教练是否能敏锐地捕捉到,并且能用温柔的力量带领客户停止、重启。这个“止”的动作里,需要教练有觉察、有判断、有勇气。


好了,终于写完了,关于这6周正念工作坊的学习所悟,一口气啰嗦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三个字:“慢”、“觉”、“止”。




* 作者 | 张燕玲



阅读 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