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分享 | 我对成长教练和心理咨询师的理解



作者:苗芳



01、细分客户群体略有不同


教练服务的群体,是想要改变自己,让自己活得更幸福的有“改善”需求的心理健康群体。这个群体,相对心理咨询的群体,总体来说要改变的主动性略强。


心理咨询的对象也称“来访者”,主要有三类群体:


  • 精神正常,与心理有关的现实问题请求帮助的人;
  • 精神正常,心理健康水平低,有心理障碍影响生活、工作,并请求帮助的;
  • 特殊对象,临床治愈的、潜伏期的精神病患者。

精神不正常的人,不是心理咨询的对象,这类人需要就医。


心理咨询的任务,是让正常人化解心理问题、克服轻度障碍、改变不合理的认知模式、构建合理的行为模式,改善人际关系、强化适应能力,构建健康生活。


教练服务的也是心理健康群体,针对这个群体中想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成长需求,在提升行动力,改变行为模式以及性格特点,改写人生剧本上面做专业的陪伴支持,让客户从输家变赢家,让人生更幸福。




02、角色定位不同


心理咨询师和教练,相同的是,都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到中正和客观。二者不同的是:



  • 咨询师是来访者的专家和帮助者,咨询师要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



  • 教练是客户的支持陪伴者,双方身份对等,教练要引发客户觉察,促进客户成长,具体问题由客户自己解决。


>>>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师对于来访者来说,是明确的帮助者,需要启动来访者内在变化,达到外在变化的目的,而不是完全的指导方式。所以,心理咨询师解决问题的方向很明确。


而且,心理咨询非常注意建立双方的关系,一切咨询都在良好的关系基础上。心理咨询师的关系五原则是尊重、热情、真诚(实事求是)、共情、积极关注。与来访者良好的关系,对于心理咨询师尤其重要。在良好关系的基础上,心理咨询师使用的技术,包括参与性技术和影响性技术。


参与性技术应用于澄清问题,启发、引导求助者自我探索和实践。参与性技术包括倾听、提问、鼓励、重复、内容反应、情感反应、具体化、参与性概述、非言语行为的理解和把握等。


影响性技术应用于对来访者实施干预、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其目标实现(比教练用力)


影响性技术包括面质(用于让求助者正视现实,针对其自我矛盾的陈述),解释(用心理学理论揭示其思想、情感、行为的原因和实质—心理咨询的重要特点,要找心理机制的原因),指导,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类似教练的分享自己的经验),影响性概述,非言语行为的运用等。


心理咨询师在充分了解客户的情况后,要挑战客户,要挖来访者内心比较疼的地方,这个工作需要勇气和专业的方法,然后要给出指导性建议。


心理咨询师对客户的介入和干预相比教练要多,客户需要信任咨询师的专业性,咨询才会有效果。




>>> 教练


成长教练和客户是平等陪伴的关系。


教练相信客户智慧具足,只不过是认知上形成了某些限制性的信念价值观以及思维定式,致使客户在各种人际关系里重复性陷落、痛苦却不能自拔。


教练相信通过专业的陪伴,客户可以自我发现与成长,从根本上改善客户和自己的关系,改善和身边各种人的关系,让客户生活更幸福。


通过教练的陪伴:


  • 自卑、不认可自己的人,可以变得自信;
  • 动辄生气发脾气的人,可以变得平和包容;
  • 逃避责任的人,可以变得担当和负责任;
  • 内向腼腆的人,可以开朗和大方;
  • 胆小懦弱者,可以变得更有勇气和胆量;
  • 执行力弱、拖延的人可以变得雷厉风行;
  • 习惯讨好者能够拒绝别人,去做自己。

诸如此类的改变,都是教练长袖善舞的领域。


教练相信通过专业的陪伴,让客户看到自己的认知体系(信念价值观),看到自己的思维模式(脑回路)和行为模式(习惯、性格),让客户自己改写人生剧本,改变自己的人生角色——


从之前的被动养成,到此后的主动选择并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从人生大戏的一个被动角色,转型成为自己人生的导演和编剧,最后成为人生赢家。




03、建立信任的方式不尽相同


心理咨询师和教练,都要和客户建立起信任关系,才能展开工作。


每个人都有心理防御机制。建立信任的过程即是打开客户心理防御机制的过程,这个过程即所谓的“打开”。


针对来访者不同的心理防御机制,心理咨询师有很多专业的方法让来访者快速突破自我防御,建立信任,袒露心声。这些方法很有趣,非专业人士完全想不到。


当然,这些方法的灵活运用,对心理咨询师也是挑战。


相比之下,教练虽然也需要建立客户信任,但是教练的定位只是个支持陪伴者,教练教练执着于让客户自己觉察来促进成长。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教练会尊重客户的防御机制,教练不主动干预,不出招,教练和客户之间的信任相对更轻松自然,更容易建立。


因此,被教练的人需要有探索精神,需要对自我成长有明确的需要,有主动改变的意愿(willingness),也做好了充分心理准备去实现改变(readiness),否则不适合被教练。


04、技术思路略有不同


心理咨询师更多地专注于探询原因,找到原因以后,给出指导和建议,客户可以依照建议去行动,来消除这个原因带来的影响。


教练是基于改变和行动的成长陪伴,教练不在原因上下功夫挖掘,更关注未来和行动。


教练最关注的是客户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又是什么阻碍了客户去实现他想要的,支持客户克服阻碍,去到行动,拿到想要的结果。


这是教练的逻辑。




05、互动方式略有不同


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咨询师单方向输出自己的知识经验与建议,客户单方面接收。能量从咨询师单方向流向客户。


不乏有心理咨询师会感觉到接收了负面情绪,需要及时清空自己,恢复能量。这种情况,随着经验的积累会逐渐消失,直至完全不受来访者的影响。


教练是双向赋能


教练和客户是平等的关系,在和客户共创一场约谈的过程中,教练处于抽离状态,支持客户自己打开,自己看见,自己找到出口。处于清空状态的教练,在给客户赋能的同时,也收到客户的能量反馈,实现客户对教练的反向赋能。


教练不会承载客户的心理阴影,也不需要去倾倒客户丢过来的心理垃圾,反倒在教练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量层级。


有教练调侃说:给别人做着教练,收着别人的钱,训练着自己的(教练)思维方式,提升着自己的能量层级,我怎么发现这做教练赚大发了呢!这也太划算了!


事实的确如此。教练在支持别人的同时,修炼提升了自己的认知层级。从这一点来讲,渡人渡己,赚到的不仅仅是教练费用。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习教练的人,并没有执业却一直在修习。


06、工作周期相似


心理咨询师,针对客户某一项或者几项心理问题给予咨询指导,服务周期可能是一个疗程, 也可能是一年半载或更长。


教练的陪伴,可以是一个具体的阻碍细节,也可以是一个项目,也可以是长期的成长陪伴。


06、工作流程&提问的出发点不同


同样是提问,心理咨询师提问的出发点是了解客户情况,以便做出分析判断。当来访者对咨询师产生了信任,开始打开自己,心理咨询师就有一个任务,就是挑战来访者,然后必须给出专业的建议和指导,唯独不能替来访者做决定。


教练的提问,出发点不是为了给出专业的分析判断,而是通过对客户的好奇,引发客户自己的觉察,从而促进客户成长。教练处在抽离和临在状态,自始至终都在好奇的提问和如实反馈,不给建议,不给答案。


以上, 是基于我个人有限的学习和实践总结而来,一定多有偏颇,尤其是关于心理咨询部分,本人实属外行,此文仅供参考,欢迎指正。






阅读 1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