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分享 | 教练助力我看清亲子关系中的“陪伴”



作者:黄欧



在孩子陪伴上,我的状态一直是无法长时间跟孩子在一起,就算呆在一起也无法专注地投入。同时,内心觉得自己应该多陪伴,却又因没有做到而产生愧疚感。


通过几次教练,逐步地看到了原因、我的限制性信念内心的需求,以及可以在操作层面的改善方法


原 因


几次教练后,我觉察到的原因有三:

一是我的LUXX测试【亲情】值很低,对养育下一代没有什么内在驱动力。因此,与孩子呆在一起的需求很低,往往只与孩子待很短的时间,我自己的需求就被满足了。


二是陪伴孩子时,几乎都是陪他玩玩具、画画或者在户外玩耍,而这些都不是我自己喜欢的方式我从中找不到乐趣,因此无法专注。


三是我自己有很多自己想要做的事,本身自己时间就不够,所以在陪孩子时会有“浪费时间”的感觉。总想要去做自己的事,缺乏与孩子呆在一起的内驱力



我的限制性信念


1、我的角色是妈妈,做为妈妈就应该多陪伴孩子。——其实这一点只是世俗的标准


2、孩子对我的陪伴是有很大需求的。——孩子真实需求是我认为的这样吗?


3、孩子已经四岁多,应该要学点“有用”的东西,比如诗歌、认字等等。——这是我内心的恐惧而非事实


我内心的需求


其实,我内心是非常希望孩子能感受到来自于我的爱。


通过几次教练,帮我看到了自己内心的需求,也看到了我将陪伴孩子看作是孩子感受到我的爱的唯一方式。


通过梳理发现,其实,孩子是能够在很多方面感受到我的爱:


  • 我给予了孩子足够的自由,除了安全和健康方面他不受任何约束;

  • 我尊重他的想法,他大多时候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可以自己决定很多事情;

  • 我充分认可他,给予他很多鼓励;

  • 我尊重他是独立的个体;

  • ......


其实,已经在很多方面让他能感受到我给予他的爱了。


操作层面的改善方法


1、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孩子的需求


当孩子需要我时,他们会直接提出来。


比如:孩子会对我提出需求——“妈妈陪我玩玩具”,我就去陪他玩玩具,他没有需求,自然也不会找我。以此作为衡量自己陪伴的时间是否满足孩子需求的标准,而且,这样就也可以有效的避免用自我意识设定的时长去定义陪伴的时长够不够。


2、提前沟通,找到双方都能满足的方式


如果我有其它计划或者安排,提前与孩子沟通好。


比如:我晚上8点到10点有课,这段时间无法陪伴他,他也不能来打扰我,但在这之前我们是可以一起玩的。这样提前沟通,找到双方都能满足的方式。






阅读 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