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戏剧三角形
作者:黄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是带着期待思维、回报思维、讨好思维和各种情绪在与周围的人互动,所以特别容易不自觉地就进入到了“戏剧三角形”当中。
下面是的案例,是我与先生的一次平常的对话互动。
我:保险方案怎么样?
先生:我觉得是可以的。
我:那我们一起操作一下投保。
先生:现在就要投吗?
我:已经看了很久,也讨论了很多方案了。
先生:我想再了解下同龄人他们买的什么产品,比如李*,王*(他们是我和先生共同的朋友)
我:你也可以问一下你同事啊!
先生:同事中只有一个同龄的,你问下李*吧。
接下来,我们开始进入到戏剧三角形中。
我:你自己问啊,你问不到吗?(迫害者角色)
先生:我不是要跟别人买一样的产品,只是想了解一下别人是怎么选择的。(拯救者)
我:从去年7月搞到现在,方案也早就发过给你了,你根本不花心思看,也不自己去了解保险。(受害者)
先生:方案我觉得可以,只是想再多了解一下,不用那么着急吧!(拯救者)
我:你之前干什么去了!临了要投保了,你才来说还要再了解,最迟这周末吧,你赶紧问。(迫害者)
先生:不急这一时半会儿,到我生日都还有一段时间啊!(拯救者)
我:又不花心思,又不出力,别人做了你还不配合。(受害者)
先生:就你付出多,别人啥也没干!(迫害者)
我:难到不是吗?那你自己搞啊,光动嘴皮子顶什么用!(迫害者)
先生:那你就别管,别以为就你做得多。(受害者)
我两不欢而散,各自带着一肚子气睡觉了。
等我冷静下来再去回顾这段互动,才发现自己是如何进入戏剧三角形的——因为我带着一种评判:先生在这件事上没出力,也没花心思,只有我一个人为这个家考虑和付出,他不领情也不配合,还给我找麻烦。
在我们谈话前我就已经抱着这样的想法,使我失去了中正、客观和开放,我没有站在“我OK,他也OK”的立场开始我们的谈话,而是站在“我OK,他不OK”的立场发起了这场谈话,自然得不到一个好的结果。
再回到我想要的是什么这一点上。
当然,得到他的感谢是我想要的,因为我觉得我付出得多,但其实我更想要的是他配合我完成投保手续。可是,我即没有表达自己的需求,也没有专注在最终的目标上进行互动。
教练状态是中正、开放、好奇以及聚焦于客户要实现的目标。而且,教练状态不仅是在教练时才需要具备,在日常生活中同样需要,或者说更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