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旁边,观察一个“隐喻的车祸现场”



作者:刘咏



这两天偶然间,听了《我们赖生存的隐喻》([]乔治.莱考夫)这本书的入门解读版。虽然这个解读很是简略,但还是让我回想起了最近几次教练练习中的情景,心中就是猛的一跳。


最典型的是一次与教练同学的约谈中,客户直接给出了要探索的价值观——“平等”。


  • “平等就是两边一样”
  • “天平指在中央就是平等”
  • “两边的发码一样重”
  • “这件事上两边的发码一样重吗”
  • “看清发码都是什么也就可能是觉察”
  • ......

屏幕前的你也许会觉得:上面的逻辑层层递进,把一个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了,理解难度降低了,对谈有可能会很快推进了。


想告诉你,我的朋友,这都只是我这教练当时脑子里想的东西。现场反馈隐喻后的情况是


客户很蒙,对“天平”、“发码”、“称量”没有感觉,语气中充满疑惑。


可我当时却很想在天平这个隐喻里带着客户往前走,我们两个都很累,像在泥潭里。


终于,5个问题后,我放弃了。把这个隐喻完全放到一边,听客户怎么讲再提问吧。


出乎我意料的是,对谈又进行下去了,最后在客户提出的“技能”这个点上有所成效。




与教练同学在对谈后复盘看,我是“视觉化”的(具象的天平),她是“感觉化”的(软技能),隐喻那一段是我没有跟随客户,或者说是,我在谈“我想谈的”,而不是“客户想谈的”。


这真是一次有意义的“翻车现场”和“事故调查”。


当写到这时,我发现翻车现场事故调查也是我的隐喻,不知道看文章的你,这时是不是和我一样能进入这个隐喻里。


也许是我以前咨询工作的习惯,总要用一个具象去解释一个抽象,满脑子都装着隐喻(这好像也是关于容器的隐喻)


事后我就想,得像个办法让我这个习惯隐喻的思维为教练工作所用,而不能形成阻碍。


那就找方法吧!


这个议题感觉先不用去MC做客户,我得先从知识角度入手,挖挖书,再回顾几个成功的案例以及MC同类问题的指导意见,最后也算是总结了几个原则吧:


  • 第一,去留心客户自己使用的隐喻,去用客户的隐喻。(千万别直接否定人家的隐喻哈)

  • 第二,抓不到客户的隐喻,就别刻意非要在隐喻中工作。(一个好教练能只会隐喻吗?)

  • 第三,自己如果真有一个觉得特别合适的隐喻,可以先反馈给客户,听听人家的回应:他认可的话,那就尝试在其中工作;他不认可,就换个方法呗,千万别强求。

总结一句话:与客户同步,有利于客户觉察的,才是有意义的。


以上只是我对这个车祸现场的观察和觉察而已,大家参考一下就好了,欢迎给我提供些好的建议和经验。



*注:该案例的分享已得到客户的许可。




阅读 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