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10年后,那个辞职看世界的女教师,后悔了吗?
十年前,,河南省实验中学的一名心理教师顾少强用简短的十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点燃了无数人心底的向往。那封辞职信,不仅是她个人的选择宣言,更像是扔进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人们关于梦想与现实、自由与责任的思考。
十年后,《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10年后,那个辞职看世界的女教师,后悔了吗?》再次将顾少强的故事拉回到公众视野。
我看到她从辞职到旅行,从古镇到归来,又回归郑州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有人说她“回到了原点”,但我认为,她早已不是原来的她。
她的故事,不是“成功”或“失败”的标签,不是单纯的“辞职看世界”的浪漫叙事,而是关于选择、成长,以及意义的探寻。
作为一名专业教练,我常常与人探讨选择背后的动力和意义。面对顾少强的故事,我更关注的是:
- 在漫长的旅途中,她如何定义自己的选择?
- 她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的张力?
- 她如何在每个阶段都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
教练问题一:你选择的核心驱动力是什么?
辞职信的十个字,背后是一场“心的觉醒”。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是一种呼喊,代表着对当下生活的突破,对未知的渴望。但我要问的是:是什么驱动了她迈出这一步?
在教练对话中,我经常遇到类似的情况。有人想辞职去旅行,有人想转行,有人想搬到另一个城市重新开始。
他们的故事各不相同,但驱动力通常可以归结为两类:逃离现状的痛苦,或追求更大的可能性。
这两者的差别并不在于对错,而在于清晰。
逃离的人可能发现,即便换了环境,内心的困惑并未真正解开;追求的人却可能在未知中找到新的能量。顾少强的选择,或许兼有两者。
她想离开既定轨道的束缚,也渴望拥抱生活更丰富的可能性。
所以,在教练对话中,我会问:
- 你现在的选择,是为了摆脱什么,还是为了追求什么?
- 如果不做这个选择,你的内心还安宁吗?
这些问题,并不是为了给出答案,而是让人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只有弄清楚驱动力,我们才能在选择的旅途中不迷失方向。
教练问题二:你如何定义“远方”和“意义”?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话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它点燃了人们对“远方”的想象。但在教练的视角里,我会追问:
- 那个“远方”,是某个具体的地方,还是一种你渴望的状态?
- 如果远方无法抵达,你是否也能在“近处”找到意义?
顾少强的经历,似乎从“远方”又回到了“近处”。她曾在青城山的古镇感受慢生活,如今她回到郑州,过着忙碌的工作日常。
很多人可能会以为她的选择是一场“兜兜转转”,但实际上,她的远方已然在她的心里。
在教练会谈中,我常提醒客户:远方不是地理意义上的远,而是内心意义上的丰盈。
远方可以是某个梦想,某段旅程;也可以是你对生活的一种新的态度。顾少强在乌镇的慢生活,与如今凌晨四点起床、直播五小时的忙碌日常,表面看是截然不同的状态,但内核却可能是相通的——她在每个阶段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意义。
这是教练思维的关键:意义感不是由外部赋予的,而是由你自己定义的。
所以,我会和客户探讨:
- 如果你现在的生活无法改变,你会如何为它赋予意义?
- 你渴望的“远方”,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融入当下的生活?
教练问题三:你如何在变化中保持平衡?
辞职、旅行、定居、归来……顾少强的十年,是不断变化的十年。她的每一个选择,都是一种重新平衡的努力。
她从心理教师到客栈老板,再到短视频上的心理咨询师,身份的变化背后,是对理想与现实的持续调和。
很多人在面对变化时,会感到迷茫和不安,甚至陷入“选择焦虑”。他们害怕选错,害怕承担后果,害怕未来的不确定性。
在这样的对话中,我会问:
- 你能否接受,人生的选择没有“完美答案”?
- 在当下,你还能坚持什么,又能放下什么?
从教练的角度,我认为,平衡的关键在于自我觉察和调整。
顾少强在不同阶段找到自己的节奏,说明她对自己的需求和能力有清晰的认知。她既能享受青城山的慢生活,也能拥抱郑州的忙碌日常。
这种平衡,不是外部环境给予的,而是她自己创造的。
教练思维的启发:选择没有对错,意义由你定义
顾少强的故事,再一次提醒我们:生活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属于你自己的答案。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是一次选择,但它并不意味着逃避,也不意味着必须功成名就后才能回归。每一次选择,都是一次内心的对话。每一次选择,也都是一次探索意义的机会。
作为教练,我的工作不是告诉你“该怎么选”,而是帮助你发现你为什么选、你如何选、你选择之后如何创造意义。
- 当你想辞职时,你有没有问过自己:你是想摆脱什么,还是想追求什么?
- 当你向往远方时,你有没有思考:远方能否成为一种生活态度,而不是一个具体的目的地?
- 当你面对变化时,你有没有尝试:在不确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
写在最后:教练思维的力量
顾少强的故事,并不是鼓励每个人都去辞职、去旅行,而是启发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去回应内心的呼唤。
我们不需要按别人定义的成功来生活,也不需要用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无论你是选择远方,还是留在近处,都要记得:你才是自己人生的裁判。
教练的价值,在于帮助你看清自己的内心,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
选择没有对错,但意义感的创造,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愿你的人生,无论远方还是近处,都能充满从容和丰盈。
>>> 互动提问:
- 你有没有想过自己的“远方”是什么?
- 如果现在的生活无法改变,你能为它赋予怎样的意义?
欢迎留言,分享你的故事。希望我们都能在“世界那么大”中,看见属于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