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岁大厂裸辞,因为我发现“完成工作任务”背后的真相——精力管理,比时间管理重要10倍
38岁生日那天,我提交了离职申请,结束了在“大厂”长达10年的“P8”生涯。
在外人看来,这无异于一场冲动的中年危机。
但只有我自己知道,这不是冲动,而是一场在教练的帮助下,精心策划了半年的“自我救赎”。
过去十年,我像一个追债人,追着一个永远还不清的“任务债”,我的生活,全靠“清空To-do list”那瞬间的快感续命。
每天睁眼,Trello、Notion、Outlook里是密密麻麻的待办事项。我像一台精密的机器,高效地划掉一项又一项,坚信只要清空它们,就能迎来最终的安宁和幸福。
我成功了吗?从世俗意义上看,是的。我升到了别人羡慕的职级,拿着可观的薪水。
但只有我知道,那个所谓的“终点”从未到来。划掉一个任务,会立刻冒出三个新的。
刚交付一个项目,复盘会和新项目的启动会就已排上日程。
我终于在一个深夜崩溃了。那天我刚刚完成一个S级项目,筋疲力尽地回到家,没有一丝喜悦,只有无尽的空虚。
我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突然意识到一个残酷的真相:我永远等不到「所有事情都做完」的那一天。而我的人生,已经快要过半。
压垮我的不是工作,而是对“做完”的幻想
裸辞前的半年,我几乎每天都在失眠。
心脏时常无来由地狂跳,对曾经热爱的项目也提不起一丝兴趣。
我意识到,我不是累,我是“锈”住了,我的精神内核正在被一种无形的恐慌慢慢腐蚀。
我把这种状态归咎于“中年瓶颈”,直到公司EAP(员工帮助计划)给我安排了内部教练。
第一次见面,我滔滔不绝地展示我的Notion,抱怨我有多努力,任务有多繁重。
我以为他会教我更高效的时间管理技巧。
但他没有。他只是静静地听完,然后问了我一个问题:
“这个你拼命想清空的清单,清空之后,你真的会快乐吗?还是会立刻迎来一个更大的、更空虚的清单?”
我愣住了。我从未想过,“清空”之后是什么。
我一直把它当成终点,却没意识到,它只是另一个更耗电的“起点”。
我所有的内耗和职业倦怠,都源于这个不可能实现的妄念。
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曾说:“我们并非生命短暂,而是浪费了太多的时间。”
而我,正是在追逐一个幻影的过程中,浪费着我的生命。
那一刻,辞职的念头第一次清晰地浮现。
不是逃避,而是想换一种活法。
我没有冲动裸辞,而是为自己设计了一场“软着陆”
我的教练并没有劝我辞职。
他说:“在我们按下‘发射’按钮前,得先建好发射塔和回收系统。”
接下来的几个月,我们没再聊工作中的烦恼,而是像做项目一样,为我的“人生下半场”做了一次彻底的尽职调查:
1. 财务盘点(安全垫有多厚?): 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算账。我把所有的资产、负债、和家庭开销列出来。
我们算出一个数字:在不刻意降低生活标准的情况下,我的存款能支撑我多久没有收入。这个数字,成了我所有勇气的基石。
2. 能力梳理(我到底值钱在哪?): 他引导我梳理过去10年的“能力资产”。
我发现,除了“P8”这个标签,我真正拥有的,是“带领复杂项目的管理能力”、“跨部门沟通协调能力”和“将业务问题转化为数据模型的能力”。
这些能力,是可以脱离大厂平台,被迁移和复用的。
3. 模式测试(最小可行性探索): 最关键的一步来了。
在教练的建议下,我利用下班和周末的时间,试探性地在一些平台上接了两个小型的咨询项目。
这不仅让我赚到了第一笔“工资外收入”,更重要的是,它验证了一件事:
我的能力在市场上是有需求的,我是可以靠自己活下去的。
这场精心设计的“软着陆”,给了我离开的底气。
我不是从悬崖上跳下去,而是顺着一条自己亲手搭建的缓坡,平稳地走了下来。
从“清空清单”到“经营河流”
辞职后,我并没有立刻投身于紧张的工作。
我用教练教我的方法,改变了我的工作方式——我不再管理“任务”,而是学着经营我的“精力”。
这个方法非常简单直白,核心就一句话:别再盯着那张写满“必须做”的清单了,开始优先安排那些“值得做”的事情。
具体怎么做?
我不再问“今天必须做完什么?”,而是每天早上问自己一个新问题:“今天,我该把最宝贵的精力,优先投入到哪三件能让我成长或快乐的事情上?”
然后,我把一天的事情,用最简单的方式分成三类:
● “充电”的事: 那些能让我学到新东西、提升技能、或者单纯感到兴奋和满足的事。比如,学习一个新工具,和牛人请教,写一篇深度思考的文章。
我会把一天中精力最旺盛的时间段,优先留给它们。
● “耗电”的事: 那些必须做、但很枯燥的琐事。
比如,处理邮件、报销、填表。我把它们集中起来,放在精力比较差的时间段(比如午后犯困时)快速处理掉。
● “漏电”的事: 那些让我感到烦躁、内耗、毫无价值感的事。
我会想尽一切办法,要么授权,要么简化,要么干脆不做。
正如乔布斯所说:“成就一番伟业的唯一途径,就是热爱自己的事业。”
我过去总以为要先成功才能热爱,现在才懂,通过这种“精力经营法”,主动去创造和安排那些值得热爱的工作瞬间,才是通往真正“成功”的路径。
如今,我为几家初创公司做着战略顾问,也经营着自己的专栏,收入有高有低,但我的内心却前所未有地安宁和富足。
我不再追赶那个永远不会到来的“终点”,而是学会了享受每一个“充电”的过程。
写下这些,是想与同样被“To-do list”困住的你分享:
别再等“做完所有事”的那天了,那一天永远不会来。
真正拉开我们人生差距的,不是谁的清单更长,谁划掉任务的速度更快,而是谁能更早地放弃对“任务”的执念,转而开始经营自己的“精力”为自己设计一个高价值、高满意度的工作日。
愿我们都能停止追债,开始耕耘。